植物怎样过冬一、活动目标1.感知冬季植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观察,看图等方式,进一步感知各种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状态.2.萌发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及爱护植物的情感.二、活动准备带领幼儿在园内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一起采摘标本:柳树枝、迎春花枝、草根、松树枝、冬青树枝涂树干的石灰粉 刷子三、活动过程(一)提问引题1.小朋友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天气有什么变化?小朋友们怕不怕冷?你是怎样过冬天的?2.这么冷的天气,花草树木会被冻死吗?那植物们是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二)通过采摘标本的观察,引导幼儿逐一发现植物过冬的几种方法(落叶、冬芽、留根、常青)1.落叶、冬芽(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柳树和迎春花的枝,说一说有什么变化?(夏天时又绿又茂密的叶子落光了)(2)树叶凋落对树木过冬有什么帮助呢?(因为树叶可以带走大树妈妈身上很多很多的水份和养分,冬天天气寒冷,干燥,大树妈妈需要的水和营养都很少,所以,只能让树叶凋落,它才能活下来,这样保护自己过冬的树叫落叶树.)还有哪些树是落叶树呢?(3)观察冬芽,了解冬芽的作用可是,不用怕!我们再仔细瞧瞧,光秃秃的树枝上虽然没有了绿油油的树叶,可是却有一些奇怪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一些小芽胞)请小朋友们轻轻剥开小芽孢,看看里面是什么?猜一猜到了明年春天,它们会变成什么?(这些小芽孢叫做“冬芽”,大树妈妈给冬芽穿上像鳞片一样的厚厚的外衣,它一点也不怕冷,等到明天春天,天气变暖和的时候,它就会发芽,长成绿油油的树叶了.)2.留根请小朋友们观察采摘来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再看看挖出小草的根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虽然小草干枯了,可是,躲在土里的草根却活着,等到明年春天的时候,还会发芽,长出新的小草来.)3.常青树哇!天气这么冷,有没有不怕冷的树呢?(松树、冬青)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仔细观察,松树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针形,这样的树叶不怕带走水分和养分)冬青的树叶摸起来什么感觉?上面是什么样的?(冬青的树叶上有一层厚厚的油脂,就像小朋友抹的护手霜,保护着自己,一点也不怕冬天.)像松树、冬青这样一年四季都绿的树叫做常青树.(三)通过观察提问,了解人们怎样帮植物过冬虽然植物有很多的方法自己度过严寒的冬天,可是,它们也需要人们的帮助,小朋友,你都知道那些方法可以帮助植物过冬呢?(在树上涂石灰、扎干草、围草绳、把怕冷的植物搬到室内或温室……)(四)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园的树木过冬我们幼儿园的院子里有很多的树,每年夏天,它们都会长出茂密的树叶为我们遮阳.冬天到了,我们也应该帮助它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石灰粉,我们一起给大树穿上过年的新衣吧!四、活动反思请幼儿观看视频《植物怎样过冬》,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植物过冬方法.
不同环境中植物 的名称和特征1.平原植物:有栽培植物、矮灌丛,没有什么具体特征,主要看气候。阔叶树种(柳树、榆树、杨树等)、针叶树种(松树、柏树等)、大量花草(狗尾草、蒲公英等)、大量果树(苹果、梨、桃等)。
2.森林植物:同平原植物,有热带的雨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温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
3.海底植物:海底植物许多都是低等植物,许多是浮游植物,或者没有根或者只是固定根(不吸收营养,只固定自己)海带、紫菜、海白菜、褐藻、红藻、鸡毛藻等。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一册第三单元*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所以从生物圈的角度出发扼要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不需要讲述详细的分类学知识,而是应该突出在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绿色植物,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很基本的特征,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特点之二是: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使同学确立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保护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利用情况。
教学难点:
使同学们确立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说方法
(一)教学方法
前面的几章书已经有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有了系统的介绍,本节课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和课题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一位学生所熟悉的,但是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尽量发挥他们的能力,锻炼收集资料的能力。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气氛。
在这节课里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完成各种活动、讨论,并且可以采用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收集大量实物和视频图像,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学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相关知识。
(二)教学策略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观察与思考、实物观察、视频图像、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2、通过回想平时生活与举例藻类、苔藓和蕨类从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制造有机物、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与能量、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等方面让学生认识藻类、苔藓与蕨类植物在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由苔藓能监测环境的例子注意渗透给学生们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绿色植物的行动。
三、说过程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老师以PPT形式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分成四个类群。借以引出本节课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通过多张同学们既有熟悉,又有陌生的图片,让学生感觉生物课是非常有意思,易学习,又充满新奇和乐趣。
学生通过欣赏精彩的的图片,整体了解生物圈的绿色植物,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活动探究,交流释疑,总结应用
a、课前小组合作,自助探究完成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的资料收集,让学生展示给其他同学们的成果(以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思考交流、达成共识。
总结归纳答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他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3、藻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有什么作用?)
总结:通过播放海洋生物的录像,和学生一起回顾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并用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过渡到苔藓植物的学习部分。
b、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小组合作,对比观察、分析讨论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并总结回答课件所提出的问题:
(1、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比较,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2、他们有专门的根、茎、叶吗?3、为什么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c、资料分析,观察图片,积极思考蕨类植物的作用和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教师出示资料,并利用校园里面蕨类植物资源实物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得出蕨类的生活环境,解决蕨类比藻类和苔藓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因。
通过展示波士顿蕨、鸟巢蕨、富贵蕨和桫椤的图片思考蕨类植物的作用,食用、药用和绿肥饲料等。介绍我们生活所用的煤的形成,引导学生珍惜地球资源和能源。
动手观察肾蕨叶片背面的褐色隆起,来学习生殖细胞——孢子。
进一步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称为孢子植物。
d、归纳总结
让学生填写表格,对比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PT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结构表格),对比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梳理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对比记忆可以加强、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链,进而形成坚实的知识网络。
3、课堂小结
从整个课堂进程来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小组合作探讨、实物观察等多种多样学习方法提高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等多种能力。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视频资料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以致用让学生具人文情怀,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
1、应该让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本的内容基础上更加注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正确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2、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合理控制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热烈的气氛下主动学习。
3、可以更好利用学校资源如学校植物园等生态系统和教学课件的'辅助作用,让课堂更加充实更加生动有趣。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教材的知识编排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自强心。
(三)说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观察分析
2、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1、直观教学法
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教学法
通过设计任务促进学生小组合作,以对学、群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组长优先安排后进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使他们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加。
(二)说策略
1、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图片、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2、根据学情,设计深浅适宜的小结表格,学生通过表格比较加深对三大类植物认识,并渗透植物进化的观点。
3、合理利用课本练习。如设计任务二探究为拓展题,由苔藓能监测环境的例子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
2、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存在不自信,声音不够洪亮清晰等现象。这需要帮学生树立信心并适时给予鼓励要预习准备充分才能展示精彩。
(二)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安排。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优势互补;帮助学困生提高信心,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要求。
2、利用多媒体课件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图片、辅助学习如学生利用浸泡的海带了解藻类植物的结构,利用葫芦藓生活史标本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等。对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应注意图文结合,通过图片提示想到更多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老师以PPT形式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分成四个类群。对前三类归为无种子植物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检查预习案
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内容,一对一对学,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完成合作探究
探究案由浅入深,分层设计探究题:
(1)苔藓形态结构的特点是。
(2)某地修建一座火力发电厂。
(2)学生独学后进入群学,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探究题,实现小组内的互助达到共同进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进入小组,询问后进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教师分配各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在点评过程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大大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表现欲望,也提升了小组的竞争力。进行即时性评价,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4、总结反馈,当堂测评
5、布置作业,预习新知
分层布置作业,督促小组长收齐并及时上交。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 上一篇:植物标本怎么解释(植物标本是什么)
- 下一篇:读风信子开了有感(一颗风信子)